第六章 铜合金半连续和连续铸锭
第三节 电磁铸锭
第三节 电磁铸锭
在DC铸锭中,不用金属结晶器,而用感应线圈所产生的电磁推力来维持熔体形状的连续铸锭方法,称电磁铸锭法(Electromagnetic Casting)。该项技术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学者等人发明,首先成功地应用于铝及其合金领域。1969年在美国取得专利,以后美国、瑞典、德国、瑞士等国先后采用,到80年代已能生产十几种合金品种的铸锭,能一次同时铸造4 根508*1295mm 铝合金扁锭,并将计算机、
水冷和胶囊括水法三合为一,使电磁铸锭法涣然一新。
铜基合金的电磁铸锭亦取得可喜成果。美国Oline 公司于1982年成功地用电磁铸锭法生产出铜合金扁锭,开创了该技术应用于重有色金属的先例。
我国电磁铸造铝合金圆锭是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于1975年试验成功的,西南铝业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又从俄罗斯引进了大扁锭铸造技术。但在铜合金电磁铸锭成形工艺研究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开展。
与DC法铸锭相比,电磁铸锭法的特点是:不存在结晶器与金属熔体及凝固壳之间的接触和摩擦,因此,不产生拉裂和拉痕缺陷,也省去润滑剂的消耗;在金属液柱内存在着强烈的电磁搅拌作用,使得液相区内温差减小,结晶组织细化、化学成分均匀、偏折小、不产生结疤和冷隔缺陷,铸锭表面品质高,不用铣面、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好,成品率高;由弯月面到直接水冷带距离短、浇铸速度可比DC法提高10%~3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