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铜盘管拉伸的基本原理与受力分析
3.2实现游动芯头拉管的基本条件
3. 2.1 游动芯头拉管过程的建立
采用游动芯头拉管时,管内放置的芯头没有固定口游动芯头与固定短芯头的根本区别是:在它的定径圆柱段后面有一个锥形段,如图3-1所示。因此在拉伸时,它所承受的外力可以产生轴向平衡,使它保持在拉模的变形区内,实现管材的减径和减壁。
图3-1 游动芯头在变形区中的受力情况
1——拉模;2——管材;3——游动芯头;
I-芯头定径圆柱段;Ⅱ一圆锥段;III-后圆柱段
这一过程是这样建立的:拉伸前,将芯头放人管内,并在芯头后面将管材压一个坑。拉伸时,管材与芯头一起送人模孔内,芯头的圆柱段首先接触管材内表面,摩擦力将芯头拖入变形区,管材与芯头的柱面和锥面同时接触,这两个表面的摩擦力都力图将芯头向前拉,但作用在锥面上管材对芯头正压力的水平分力则将芯头向后推,当两者达到平衡时,芯头稳定在变形区内某个位置。当摩擦力加大迫使芯头前移时,管壁的压缩量也随之增大,作用在芯头锥面上的正压力及其水平分量也会增加,加大的后推力将使芯头退回来。游动芯头的这种“自适应”调节特性使它能保持在变形区内,实现稳定的拉伸过程。
直线拉伸时,芯头安装在芯杆上,但并不固定。芯杆的推力将管材和芯头送入模孔内,此时管材上可不压坑。
3.2.2芯头受力平衡方程
在正常情况下,游动芯头在拉模变形区中的位置如图3-1所示。在芯头的定径圆柱段和圆锥段的表面上分别作用着正压力Ⅳ,N1和N2及由此产生的摩擦力T1和T2。当芯头处于平衡状态时,它们之间的平衡方程是:
或
式中f2-芯头与管材接触表面的摩擦系数。
因为∑N2和∑T1均大于零,所以,
即
式中——芯头锥面与其轴线的夹角;
p——芯头与管材接触表面的摩擦角。
3.2.3 实现游动芯头拉管的基本条件
实现游动芯头拉管的基本条件如下:
(1)游动芯头锥面与其轴线之间的夹角必须大于摩擦角p,即公式3 -13。不符台上述条件,芯头将被深深地拉人模7L变形区直至其锥面与拉模转折处将管材切断,拉制厚壁管时,也许不会断管,但游动苗头将穿过模孔而被管材“吞没”,造成后续管材空拉。
(2)游动芯头的锥角必须小于或等于拉模的锥面与其轴线之间的夹角,即
如果游动芯头的锥角大于拉模锥角,芯头沿拉伸方向移动,芯头锥面与拉模的锥形段挤压管材而造成断管。即使不发生拉断,在以后拉伸过程中,由于轴向力的变化,芯头往返移动也将在管材内表面挤出环状痕。